每隔一天,王中原都会准时出现在王大爷家门口,搀扶老人、帮忙打车、入院扫码登记、陪伴打针,甚至在王大爷汗流浃背的时候,快速递上一张纸巾。如果不穿上陪诊师特制的红马甲,很难分清是亲人还是外人。 “其实这个行业这些年一直都有,但是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,被广泛接受?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工作需要同理心,需要付出感情。我有时想想,像王大爷这样的老人,自己一个人不容易,谁家都有老人,和他聊聊天,扶着他走一走,他心里也高兴,子女也放心。”王中原说。 就在王中原陪王大爷打针的同时,张敏正在天津市人民医院,准备陪一位老人做CT检查。 可是从7点40分,一直到9点,张敏一直没有等到人,“老人现在在住院部,医院要求等待查房后才能下来做检查,所以我只能先在CT区排着队。”张敏说。 9点40分,老人终于来到了CT区。张敏赶紧迎上去说:“阿姨您好,我是您女儿的同事!” 后来张敏解释,“老人的女儿找到我们,因为老人怕花钱,所以不敢让老人知道是花钱请的陪诊师,还特地嘱咐我不要穿工作服,要穿自己的衣服,见了面就说是同事。”张敏说,她和同事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,现在已可以应对自如。 做陪诊师一年,张敏陪伴了不少老人,在医院奔走的过程中,她最大的感触是越来越智能化的医院,却给老年人带来了许多不便。“现在很多医院都设有自助挂号、缴费的机器,但机器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不是便利,而是负担。” 就在去天津市人民医院陪诊的当天,她在医院门口看到两个60多岁的老人在入院扫码时徘徊犹豫,看着匆忙的人群不知如何求助。张敏主动帮两位老人刷新了入院码,他们才顺利进入医院。 “走进医院一些老人就像走进了迷宫。”张敏说。 有年轻人给自己下了单 除了买陪诊服务给父母,也有年轻人给自己下了单。 “任何情绪在疾病面前都会被放大。对很多年轻人来说,陪诊可能并不是为了某项具体的服务,而是陪伴带来的安全感。”王中原说。 7月21日下午,张敏要陪来天津出差的小刘做个小手术,这是她第一次为男性手术患者进行陪诊。 “毕竟是个男生,护理起来还是有些不方便,其实心里也有一些纠结。但通过和他聊天我自己也慢慢调整了心态,把他当成弟弟看。小伙子不容易,他因为工作长期独自出差,但凡有别的办法他是不会找陪诊的,我能看出来虽然是个小手术,他还是有点害怕,我就安慰他,和他多说说话,他的情绪也能得到缓解。”张敏说。 这天下午,她早早来到医院。等小刘手术结束后帮他整理好床铺,跟医护人员一起把病人平移到病床上,她开始和小刘聊天,帮他平复紧张的情绪。当小刘想上厕所时,张敏就帮忙举着输液瓶子。就这样,张敏一直从下午三点忙到了晚上十点多。 虽然是花钱的服务,但是小刘心里很感谢张敏的陪伴。“做手术还是有一些害怕的,在网上找了陪诊师,其实也会担心是什么样的人来,直到见到之后聊聊天,心里才踏实了许多。有她在身边陪着,最起码身边有个照应,有什么事都有人帮忙。” “其实他们哪怕什么都不做,只是陪着我,我心里就会好受很多。”小刘补充。 王中原也常为这样的年轻人提供陪诊服务,有一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|
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南京灵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
( 苏ICP备17070589号-2 )|网站地图
GMT+8, 2025-5-3 00:24 , Processed in 0.277281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