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中原正在天津市一家医院门口扫码登记。 本报记者白佳丽摄 本报记者白佳丽、栗雅婷、尹思源 “一个人去医院看病是几级孤独?” 网络上曾有一则关于“孤独分级”的热帖,其中“一个人看病”“一个人做手术”是网友们眼中的“终极孤独”。 现实生活中,儿女在外工作的“空巢老人”、独自打拼的“单身青年”,生病后却不得不面对这份“孤独”以及“孤独”之外的难题。 前段时间,一条关于职业陪诊师的视频走红网络,“陪诊师”这一职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决定追随天津市一对陪诊师夫妇的脚步,看看这个兴起的行业能否成为城镇化和老龄化之下,“孤独就诊”这个难题的解决方案。 最陌生的“亲人” 早上七点,王中原和妻子张敏匆匆吃完早饭,兵分两路前往两家不同的医院。 今天如往常一样,夫妻二人将陪伴在两位患者身边,帮助他们完成整个就医流程。而他们的孩子,则留给了家里的老人照顾。 王中原和张敏夫妻,都是职业陪诊师。 做陪诊师两个多月以来,王中原已经总结出了一些规律,比如接到最多的单是“孩子给父母下的单”,“下单的是年轻人,看病的却是老年人,老年人自然而然成为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。” 王中原今天陪诊的是73岁的王大爷,这之前,他已经陪王大爷打过4次针。走进王大爷住的老旧小区,走上单元楼敲门,静候王大爷收拾妥当,王中原搀扶着王大爷下楼。因为是“熟客”,王中原和王大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。 等王大爷颤颤巍巍走到小区门口,王中原提前叫好的出租车也正好到达。扶王大爷上车后,王中原一个劲地叮嘱司机,老人头晕,刹车、启动都请慢点。 “第一次带王大爷打针,是坐公交车去的,结果老人在车上晕得厉害。”王中原说。 王大爷是天津这个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城市里典型的独居老人,唯一的儿子留学回国后留在南京。虽然提起儿子语气里都是骄傲,“我这孩子在学习上没让我操过一点心,是真的懂事儿”,但自己的生活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空荡。 直到今年7月,王大爷突然在家晕倒,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,勉强拨通了儿子的电话。 “这之前身体还不错,每天早上都去锻炼,但那一次害怕极了。”王大爷说,儿子赶回来带他看病,最终被诊断为严重贫血,需要治疗一个月。但儿子却因为工作原因,没有办法留在天津那么久。 谁来陪老人看病?“我跟他说我自己能行,但他放心不下我,怕我再晕倒。”王大爷说。于是,王大爷的儿子通过网络,联系到了王中原创办的“津乐陪护”。 |
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南京灵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
( 苏ICP备17070589号-2 )|网站地图
GMT+8, 2025-5-2 13:13 , Processed in 0.276343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