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1944年是积极的经历,让我总是蠢蠢欲动想去和艰难的现实相对抗。” 索罗斯所谓“艰难的现实”就是一些国家的政治现实。 1979年,索罗斯的第一笔主要捐款用在了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学生身上。 1984年,他在匈牙利成立基金会,1987年是在波兰和苏联,扶持当地民主力量。 鲍勃·迪伦的儿子杰西·迪伦去年底发布纪录片《索罗斯》。这部纪录片中的一位受访者说,“除了约翰·保罗二世、瓦文萨和戈尔巴乔夫,索罗斯在推翻共产主义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。” 当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后,索罗斯成立了一个基金会网络,几乎覆盖了整个前苏联国家,他为之投入了数亿美元。 有人称之为“东欧的个人版马歇尔计划”。 索罗斯1986年在中国也成立过基金会,3年后就关了。 匈牙利的街边广告:“我们不要让索罗斯笑到最后”。 索罗斯深受波普尔和他的著作《开放社会及其敌人》的影响。 40多年后的1993年,索罗斯把自己创建的NGO取名为“开放社会基金会”。到了2000年,他还写了《开放社会:改革资本主义》一书,专门阐释自己对于“开放社会”的理解。 索罗斯也知道,波普尔并没有给出“开放社会”的确切定义。他的诠释是,“开放社会”类似于民主社会,“开放社会”的敌人就是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。 依托“开放社会基金会”,整个1990年代,索罗斯都在中东欧资助学生、政治上活跃的非政府组织。
|
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南京灵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
( 苏ICP备17070589号-2 )|网站地图
GMT+8, 2025-4-28 09:55 , Processed in 0.307766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